本週小編們非常榮幸請到本所91級的劉偉立學長來為大家分享就讀清大科法所的心得。(放鞭炮ing~)

以下就讓小編先為大家簡介一下劉偉立學長令人嚮往的不凡經歷,學長畢業於清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之後進入清大科法所就讀,在所上就讀期間,學長曾取得教育部獎學金,赴英國倫敦大學進行研究。畢業後更於2007年取得律師資格,並任職於國際知名的Baker & McKenzie(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即使在一般人眼中,學長已經是人生成功勝利組的一員,但是學長並不以此為滿足,接著在2010年取得美國史丹佛大學LL.M.入學許可,並且在今年取得學位。以下我們就來聽聽這位非凡的學長的成功經驗談吧~


 

回想準備清大科法所考試的那段日子,不知不覺已經十年了。2001年底,我即將大學畢業,唸完材料系後只知道自己不是塊好材料,卻不知道該選擇當兵、考國內研究所、還是準備出國。我想,十年之後,仍然有很多大四學生面臨一樣的困境。打算報考科法所的人,不論打算從其他科系轉行,或者是即將由法律系畢業,多少都有面對無知未來的茫然感。 

然而,2002年夏天,我在幾個選項之間選擇了清大科法所,渡過美好的三年時光,並且在這裡找到努力的方向。所以,當學弟妹來為部落格邀稿,我不想像補習班文宣一樣告訴你哪位名師可以精闢解析法律,保證你的未來多美好,或者修完清大科法所的課程之後,法律生涯會多麼與眾不同。我只想誠懇地分享經驗:自己的Career要靠自己努力、要一點運氣,但是把自己放在對的地方,就會感覺得到一隻有力的手推你前進。


 

2011夏天,我從美國史丹佛拿到法律碩士(LL.M.)學位。在史丹佛念法律碩士的台灣人不多,於是許多朋友問我,史丹佛好不好?哪裡好?

我的答案只有一個:很好,因為小。 

為什麼? 說一個短短的故事。

記得我在大學時代,聽到幾位自己系上畢業的教授說「他們那個年代」唸書的故事。他們說,二三十年前,系上老師少、學生也少,所以除了做學問,生活也緊密連結。在那個時代,研究生們上完課、做完實驗後,週末會齊聚到學校派給教授的宿舍喝酒喝到天亮,然後把喝完的啤酒瓶圍繞教師宿舍擺滿一圈,再一起唱歌散步回家。聽起來雖然很像未央歌式的美好大學時代,但教授們說,在那樣的環境之中,可以感覺得到師生一起努力學習、相互支持,這才是引領他們在專業上不斷進步的最佳助力。 

    我聽到故事至今,又過十年了。現在清大的工學院,系上每屆約末有一百個大學部學生跟一百個碩士研究生,同一屆的同學之間都不一定相互認識,更談不上緊密的師生關係了。雖然現今大學的規模與競爭步調與過去不同,但是在大學紛紛強調排名、經費、研究成果之時,我仍然覺得:良好的師生關係以及同儕支持,才是讓研究生穩步成長的最大關鍵。

    美國一流的史丹佛法學院就堅持這個理念。相較於哈佛、哥倫比亞等優秀法學院,史丹佛每年招收的新生名額大約只有這些學校的1/3。所以呢,上沒兩三堂課,老師已經認識全部的學生,開始隨機點人回答問題,每個學生都輪得到。就像好萊塢電影裡面演的那樣:「Mark請問你覺得本案的關鍵議題是什麼?」「Sandy請問你同意Mark的看法嗎?」「Joe你覺得Sandy的論理有什麼可以反駁之處?」……。

好像很有壓力吧?但是花一樣的時間,繳一樣的學費,為什麼要躲在人群之中浪費自己學習的機會呢?等到學校畢業開始工作之後,誰還會願意傾囊相授,花時間把畢生累積的功力全套傳授給你呢?

    而經過清大科法所三年的訓練,我早就已經習慣這種上課的壓力了。科法所課堂學生總是在二十人之譜,同學之間相當熟悉,老師也習慣與學生問答互動,因此也更能夠藉由「蘇格拉底式」的教育,來強迫學生思考法律問題,而不只是被動地記憶法條內容而已。長期以這種學習方式累積學生的自信、思考能力與表達能力,絕對是國內法學院少有的教育環境。

此外,你可能沒有想過,當你剛離開學校,踏入職場,馬上就必須成為法律市場上的「即戰力」。但就算通過律師司法官專利師等考試,甚至取得國外學位,永遠還是有一大堆回答不出來的法律問題。譬如說,客戶問你:「在台灣申請專利要花多少錢?主管機關大概多久會完成審查?」朋友會問你:「我爸的客戶欠他六百萬,好像快跑路了,法律上有哪些程序可以保護我爸?要多久時間?要花多少錢?」

這些法律實務工作的細節,多如牛毛,學校教育不可能把重心放在這裡,也不可能窮盡所有的問題。但你這個法律市場上的新鮮人、即戰力,真的不知道問題的答案,該怎麼辦?說穿了,除了同事,你最好的導師,常常是過去的同學。但如果你聽說某研究所同學專精於專利法, 卻因為你唸的是刑法組,從來沒有與他互動,甚至連他長什麼樣都不太記得,你會好意思一通電話就殺過去請教他嗎?

唸科法所就不會有這個問題。不管你修了些什麼課,指導教授是誰,同學之間保證相互認識,學長姐學弟妹也緊密相連。再舉個例子:史丹佛法學院的就業輔導中心,告訴我們如果想進某個事務所,卻沒有認識的朋友在裡面工作,可以先看那個事務所裡面有沒有史丹佛畢業的校友,或許會願意提供協助。照顧自己的學弟妹,總是人之常情。

換個場景試想:你就是那個在事務所裡面佔有一席之地的學長姐。如果你的法學院一年有上百個學生畢業,或者你念的是科法所,每年只有二三十個畢業生,而且跟你一樣與學校老師們熟識。哪種情況你會願意多花一些時間照顧自己的學弟妹?

再把場景拉回科法所一年級。報考甲組的學生,開學之後必須面對浩瀚的法律名詞、條文、學說、以及可能的律師司法官考試,一定倍感壓力。除非你有學習法律的家人或好友,否則剛投入這個錯綜複雜的領域,實在很難掌握學習的方向。至於乙組的學生,可能希望在傳統法律領域以外學習新的專長,但「科技法律」聽起來只是一個「好像很厲害」的名詞,實際上也不一定清楚學了之後如何能為自己的法律專才加分。這時候難免懷疑:我唸對研究所了嗎?

    或許不是每個人,但上述疑惑一定困擾很多人。而當年我們面對相同疑惑時,清大科法所的老師們都願意花時間瞭解每個人的背景、志向與問題,然後分享自己的經驗,提出有效的建議。最終的職涯選擇,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但是能夠有一群年輕優秀的教授在研究所階段與你分享過去經驗,並因材施教,絕對是國內少有的優秀環境。所以當我回首轉行法律近十年的過程,由衷覺得當初做出正確的選擇,找到一個好地方,也找到一隻(或一堆)有力的手推著自己前進。

比起天花亂墜的招生文宣廣告,希望有志報考的同學能夠想想「始於足下」要面對的問題。想要把自己套到傳統法律人的框架之中,還是找一個適合每一個你的研究所?想要躲在人群之中默默取得學位,還是在研究所交一些與你志同道合、可以終生相互提攜的好朋友?想要追隨某某學派的名師,卻分不到大師幾分鐘的時間,還是讓優秀開明的年輕教授群,幫你的生涯點燈?

    我不曾把酒瓶排滿老師宿舍,但是在同樣的氣氛與環境之中,我在清大科法所找到給自己的答案。祝福大家都能夠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200785_10150210640364714_636884713_8227781_1777329_n.jpg  

 人生成功組的一員─偉立學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huil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