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課生:碩三乙 林育如

一、「生殖科技與法律」課程介紹(摘自課程大綱):

    由於生活環境的污染、工商業社會的壓力、以及因為年輕人觀念變遷而普遍晚婚─種種因素導致不孕症患者日漸增加。然而,社會價值觀仍然傳統─「擁有自己的子女」仍然為「正常家庭」不可或缺的要件。許多人也受社會文化感染,認為無法生育將導致人生的不完整,此種情形尤以被文化賦予「神聖母職」的女性影響最深遠。

    隨著醫學的發達,各種人工生殖科技應運而生,例如為取卵所用的荷爾蒙卵巢刺激法、標準體外授精術、以及卵質內精子注射術等。當人工生殖技術成為不孕者最常尋求協助的方式,此技術的本質卻容易引發倫理上的問題。人工生殖科技的目的是為了製造新生命以及隨之而來的家庭關係,以往僅牽涉夫妻二人的生殖過程,增加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基因上的父母、提供子宮孕育胎兒的母親、以及委託做人工生殖程序的父母,至多可高達五位成人扮演父母的角色。傳統母親的角色與定義受到衝擊,而誰是「法定」父母也同樣需要討論。

    本課程乃是結合醫學科技、倫理與法律的一項新嘗試。由於人工生殖科技的普遍性為時尚短,於近年始有法律與政策層面的討論。為求與先進科技同步,本課程節選醫學領域重要期刊,配合國內外最新法案,與法律、倫理層面的論述,希望能使同學對於人工生殖的法律與倫理意涵有完整的認識。 

二、老師的學術風格、上課方式以及個性:

    昀嫺老師治學嚴謹,私底下則對待學生如同弟妹。在學術上,她對於一個論證的過程是否合乎邏輯,以及資料的佐證是否確實是蠻要求的,因此如果是個比較不習慣認真做研究的同學,剛開始上她的課時可能需要稍微適應一下,但是大多數人在最後都會大呼值回票價的。在研究路徑的取向上,老師比較傾向女性主義以及法律社會學,這對於法律背景出身的同學來說,可以在抽象的、邏輯的法律規範以外學到女性主義的批判精神以及社會學比較經驗取向的觀點;對於非法律的背景而言,這正好是一個見證「法律科技整合」的好機會。

  除了教學之外,她還會幫忙解答人生疑惑、感情困擾以及提供星座諮詢,是個平易近人的老師。老師已經成家,並且擁有一個稚齡的女兒,所以對於女性的生命經驗有屬於自己的體會,談起人工生殖以及其所產生的倫理與法律的爭議比較不會讓人有種既遙遠又生冷的感覺,相反的,老師的剖析方式會讓人在學習專業知識之外還能夠順便涵養人文關懷的精神。

    以上課方式來說,昀嫺老師主要是使用「案例式」教學法帶領帶大家深入思考:每個禮拜都由負責的同學就老師發的案例、文章進行導讀,而老師則會針對同學的導讀給予更深刻的理論分析以及更廣泛的背景介紹,以此拋磚引玉,刺激同學的思考並且活絡課堂的討論風氣。這門課的氣氛沒有意外的話會給人一種友善而且自由的感覺,老師的課堂經營方式有利於同學間以輕鬆自在的方式互動,在這種互動中,很多友誼的橋樑就被建立起來了;而課堂中針對真理你來我往的辯論則成了這份同學情誼的催化劑。所以到了最後很多人都是滿載而歸:長了知識又交了朋友回家;而這些「朋友」除了形而上的意義之外,還具有非常實際的功能:彼此合作完成期末報告。

    雖然這門課的期末報告是以個人為製作單位,但是由於生殖科技與法律牽涉醫學、社會學、倫理學、法學…. 等等綜合學科的諸多面向,如果要能真正深刻的理解問題並且加以解決,跨學科的觀點是必要的;然而人的精力有限卻學海無涯,這時候如果有人可以幫忙導讀非自己專業領域的觀點,會讓人在研究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也是科法所的跨領域學習的精神阿)。這個時候,課堂上來自四面八方各種領域的朋友就會成為很重要的研究資源。看完了期末報告,大家可能會問,那成績評量如何呢?不用擔心,老師人是很善良的:整個學期下來的努力通常會完整的反應在期末成績單上,而且很多同學還反應說他們得到的比預期的還多。 

上課心得:

    倫理學議題的不確定性、社會學關懷的高度經驗性,以及法律的高度抽象性格,在傳統上被認為是不太容易混為一談的,更遑論要把他們加乘起來以得到研究上比較利益的效果。但是看來昀嫺老師在「生殖科技與法律」的實驗是成功的:這門課成功地創造了了一個提供不同學科作跨領域對話的素材與平台,至於更多的火花,就看參與者自己創意了。作為一個具有性別議題敏感度的法律人,我當初選這門課的主因乃是尋找一個結合法律思維以及性別議題的機會,在這門課我有找到原先期待的東西,也就是把我長久以來無以名狀的對性別、對社會議題的困惑,找出確切的議題,然後有系統地加以鋪陳及論述,後來還在其中找到了一點小小的樂趣,並以此作為研究這條不歸途的開端。

DSC00689.JPG  

育如學姊出遊的照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nthuils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